科技進步正成為推動商業創新的重要源泉,但對于許多科技型企業來說,它們普遍面對著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,再走向大眾市場的漫長周期。在基因檢測行業,這一問題尤為突出。
優迅醫學CEO伍啟熹對此深有感觸。優迅醫學是一家創立于2015年的基因檢測服務商,已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名單,承擔國家科技部“十三五”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專項等重大項目。雖然在科技能力上已經得到認可,但商業化的道路依舊面臨著明顯的難關:“基因檢測技術在不斷涌現,但實際轉化為一個臨床產品,包括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,降低成本讓用戶可接受,要經過很多輪的臨床驗證,付出較大的研發成本,最終轉化周期可能需要3-5年。”
在這樣的背景下,企業是否有辦法加速科技到商業的進程?在這漫長的轉化過程中,又該如何走好每一步?帶著這些問題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專訪伍啟熹一同探討這一話題。
優迅醫學CEO 伍啟熹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專訪
讓產品經受專業級市場的考驗
應對漫長的轉化周期,優迅醫學確立了專注服務臨床市場的商業路線:“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更貼近臨床的基因檢測服務商。希望從臨床切入,先讓這些臨床的專家使用和接受產品。“伍啟熹介紹到。
對于技術創業型企業而言,面向專業市場其實會擁有更大的確定性。一方面,專業市場往往對技術本身要求更高,因此,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往往可以在這一領域獲得較好的發展空間。另一方面,專業市場更加垂直,企業在發展早期可以集中更多資源專攻特定的領域,避免攤大餅式的增長陷阱。
不過顯然,選擇這一路徑的前提,便是企業擁有較高的科技實力。特別在基因檢測領域,臨床對于檢測產品的穩定性、準確性、易用性都有相對高的要求。因此,優迅醫學也正在著重鍛造自身的技術實力:“包括技術的差異化、臨床側重點的差異化、及向上游卡脖子技術推進的差異化。”
具體來說,在技術上,優迅醫學主攻液體活檢,也就是對血液或尿液等做檢測,無需手術獲取病變組織,減少對人體的侵入風險。比如在產前檢查或腫瘤醫療領域,只需抽血檢測。同時,優迅醫學還看重硬件布局,目前已和國內頂尖測序儀企業合作,獲得有自主品牌的國產測序儀醫療器械注冊證,同時它也在布局基于POCT(現場快速檢測)平臺的醫療器械,瞄準更具未來性的市場。
平臺化組織架構,連接科研與市場
當科研實力成為公司發展的關鍵,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管理自然成為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。優迅也十分注重科研團隊搭建,不僅引入生物科技領域優秀人才,也在搭建醫學轉化團隊,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,并建設博士后工作站,和北京大學等高校一起培養自己的博士后人才。
在內部,伍啟熹鼓勵形成創新氛圍,常提醒研發團隊:“我們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,要在響應臨床需求外,也能做到突破臨床需求。”原來,基因檢測行業會涌現表觀遺傳學,空間轉錄組等新技術,當下受制于成本或實驗難度無法用于臨床。但伍啟熹認為,這些潛力方向可能在未來3-5年內嵌入臨床,“現在基因檢測領域在某些方面確實同質化,如果不能跟進新技術,將來就會落后。”
同時,優迅醫學還引入平臺化組織架構的管理方式,也就是讓團隊打破部門邊界和職級邊界,跨部門組成一個工作組,共同解決某一具體的課題。通常,一個臨床基因檢測產品項目需要搭配前端銷售、醫學聯絡官、醫學研發科學家、生物科技研發等。
“平臺化架構柔性強,能讓有合作思維、擅長處理多元關系的人做團隊負責人,讓喜歡做研發的人待在實驗室,跨部門聯動也讓組織更有活力,項目推進更有效率。”伍啟熹道出緣由。
從科研到商業的三次跨越
事實上,伍啟熹本人也是科研人員出身,而從研究者跨界成領導者,她經歷了三次轉型,一步步積累起成為科技企業領導者的基礎能力。
最初,伍啟熹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讀博并參與課題研究,當時研究項目耗時長,過程曲折,但這為她養成了扎實的科研基本功。畢業后,伍啟熹加入某課題組,同時進行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,在這一階段,她理解了如何將生物科技轉變成臨床檢測產品。
之后不久,伍啟熹加入優迅醫學擔任CTO,讓科研能力與市場需求相對接是這一階段的蛻變主題。而在出任優迅醫學CEO后,伍啟熹又在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上著重提升自己,并且嘗試改變往日溫和的個人特質,把內心的狼性調動起來。
從科研跨界到管理,一扇新大門打開了。有時伍啟熹覺得自己沒變,因為商業規律本質和科學本質有共通之處,都需要尊重創新模式,對技術和產品有好審美;有時她覺得還是有變化,追求極致細節利于科研,卻拖慢管理效率,她試圖抓大放小,讓中層抓細節。
2022年底,伍啟熹入圍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“2022中國新增長·先鋒人物榜”,帶領優迅醫學開辟新的商業模式、加強技術創新、打造立體的商業格局都是其為企業帶來的重要增長亮點。
不過,即便已經從科研人員轉變為一名先鋒商業人物,伍啟熹也依舊記得自己做科研時,課題組負責人囑托自己的一句話:“It's all about Science。”意思是無論以后從事科研還是去產業界開發產品,都不要忘記科學的本質,要一直關注科技前沿。“如果你突破了科學的本質,一定會失敗的。”
劉玥 | 文
劉玥是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總監
本文轉載自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